为培养国家关键语种预备人才,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翻译能力,4月7-8日全国关键语种预备人才合作培养试点项目启动仪式暨专家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由中国外文局和教育部指导,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4月7日下午,全国关键语种预备人才合作培养试点项目专家研讨会(高等教育组)在贝博app体育下载艾弗森顺利举办。外文出版社副总编辑丁志涛、重庆市江北区副区长吴亚莉、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英文部主任陈超、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中西部分院执行院长李佳颖、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办公室副主任、中西部分院副院长胡巍应邀参会。教育部高校外语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非通用语分指委主任委员姜景奎、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彭静、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杰辉、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冯智文、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钟艳、华为重庆政企业务部副总经理宋文龙、小康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周利钢、重庆渝舟意行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杜攀等校外专家和行业代表应邀参会。我校副校长祝朝伟、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罗文青、翻译学院院长李金树、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刘忠政以及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我校教务处处长刘玉梅主持。

研讨会现场
首先,祝朝伟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语言相通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基础,加快培养和储备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迫切需要。他强调,高等外语教育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加强关键语种学科的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关键语种预备人才。

祝朝伟致辞
丁志涛介绍了外文出版社的基本情况,并指出近年来我国翻译事业已经从翻译世界进入到了翻译中国的阶段,外事外交和主要国际传播机构承担的市政话语对外翻译工作全面开展,卓有成效。她指出,外文出版社一直积极与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研究院、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合作,面向高校翻译和外语教师开展政治文献翻译能力的培训。

丁志涛致辞
陈超在致辞中指出,身处竞争激烈的国际舆论场,我们在媒体传播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都需要持续发力,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他期待有更多机会和高校合作培养外语人才,缩小和弥合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共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国际传播人才。

陈超致辞
李佳颖汇报了关键语种预备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的底层逻辑,讲述了工作思路及培养的初步设想。她指出,协同与融合要跨层次、跨区域、跨部门,是一项比较系统性的流程再造。

李佳颖致辞
在主题发言阶段,刘玉梅介绍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指出外语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她分享了我校推进“三进”工作的有效做法,并提出以“三进”为引领,构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新模式。罗文青介绍了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发展历史、专业特色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并指出,学院将把加强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作为发展重点。

刘玉梅发言

罗文青发言
全国高校语言教育和翻译专家依次发言,姜景奎介绍了“关键语种”的概念界定及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并指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策与建议。彭静提出了小语种教育许多现存的挑战,并强调要做好规划与衔接,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共建浓厚的语言氛围。胡杰辉从课程内涵建设和实训实践体系两个方面简述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冯智文介绍了翻译人才培养的三大路径,阐述了对关键语种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即坚持小而精的人才培养模式。钟艳指出,走“外语+”人才的道路是外国语学院的必由之路,并提出了当下关键语种学习所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方法。

姜景奎发言

彭静发言

胡杰辉发言

冯智文发言

李金树发言

钟艳发言
在行业代表发言环节,宋文龙表示,未来华为将加强与高校合作,深化人才供给、智慧校园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期待在人才培养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周利钢充分肯定了川外外语人才培养的成效,期待能有更多元化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杜攀表示,外语打开了我们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在国际化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三位行业代表从行业需求、产教融合视角,及时向学校传递了语言人才需求,为外语人才储备和人才联合培养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对切实提升关键语种人才培养效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宋文龙发言

周利钢发言

杜攀发言
本次全国关键语种预备人才合作培养试点项目专家研讨会(高校教育组)就关键语种预备人才培养方式的方案、前景、困境以及解决方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达成了育人育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共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与会专家和代表合影
图/文:教务处